15-1 如何成为一个广结善缘的人?

我们都听过一句话: “施比受更有福” 。

从道德上,这句话很好理解,但是从心理上,给予真的比接受更幸福吗?下面这个试验也许能给我们一个回答。

一项心理学实验持续3年,研究5名患有多发性硬化症的女志愿者,她们的志愿工作是支持另外67名同样的患者。她们自己受过关于陪伴和心理疏导的训练,每周给这些患者打15分钟电话,为他们提供心理支持。

3年下来,这5位志愿者在生活满意度、自我价值上都有很大的提高。他们转移了对自己病痛的注意力、变得更加耐心和宽容,而且让自己变得更有自尊和价值。其中一位女士说:“虽然还没找到治愈我的病的方法,但是我现在觉得无论发生什么我都能承受了。”

最让人震惊的是他们从助人中获得的收益——他们人生满意度的提升是被他们帮助的人的7倍,而且在今后的日子依然存在。 施比受有福,善有善报,这些古老的教诲看起来不仅仅是文学上的美丽,也许还有更深的科学原理。

一个概念

科学家发现,我们体内有两套情绪系统。其中一套是善意系统,当我们在做善事的时候,会分泌一种 “催产素” (Oxytocin)的激素——这种物质在女人生孩子期间大量产生,被称为“拥抱荷尔蒙”。

“催产素”能帮助母亲舒缓压力、降低血压、更好地养育婴儿,是“母爱”的生理基础。在平时,催产素让我们心情宁静、信任对方,甚至加速伤口愈合。

与善意相对应的另外一套是保命系统,可以称之为恶意系统。当我们怨恨的时候,大脑中有关攻击性的区域被激活,身体中的 “皮质醇” 会升高。这种激素与压力有关,会加速心跳,并且会进一步增强攻击性。 长期的高皮质醇是骨质疏松、学习能力减退的重要原因。

当你行善的时候,你的身体也被善意地对待着;当你攻击怨恨,你身体里面也在大量分泌着让你焦虑的激素。这也许就是善有善报,恶有恶报的生理基础。

更有趣的是善意往往会有 “涟漪效应” 。被帮助过的人帮助他人的概率大大上升。很多心理咨询师助人的第一原因,就是自己曾经陷入心理陷阱时,被助人者帮助过,所以自己也希望成为帮助别人的人。

首先先不谈你能不能帮到别人—— 帮助别人的过程,就是让自己幸福的过程

一个策略

你也许会说,我也很想做点儿好事,但是我没有钱和时间,自己还养不活呢,怎么帮人?下面给你一些攻略:

1.每个人都有善意的资源,从小事开始

第一,大部分的善意并不需要你有多么有钱,不过的确需要你更加用心和有创意。首先,每个人都有 时间和能力资源 ,比如替人做点家务,花时间陪陪老人,力所能及范围内,不要惜力。

第二,每个人都有 情绪资源 ,为他人创造点惊喜或者快乐就是很好的事情。我曾经每天晚上坚持给一个不开心的朋友电话,有一搭没一搭给他讲一点开心的事。过了2年,那个朋友告诉我,那段时间他抑郁症,持续想自杀,我的段子陪他走了出来,熬过了那段最糟糕的日子。

第三,传递有用的 知识和讯息 。超级个体有个人叫@小芬,每周读完以后,都会重新绘制脑图发到自己的 朋友圈。也不刻意为增粉、为变现。但是有很多人因为她的画理解了个人成长的知识,很多人因为她的画又更好地复习,节省了时间。这也是一种助人。(如果你也在做类似可分享给更多超级个体的事情,留言告诉我们。)

佛教认为布施有:财布施,法布施和无畏布施。 财、物、时间、知识、观点、情绪、勇气,这都是你能给予的善意,和有没有钱,没有关系。

2.从身边人开始,扩大范围

因为我自己是一家公益机构的理事,所以我有机会接触到很多志愿者。有一件小事让我印象特别深刻——在去寄宿学校做心理支援活动里,团队里有一位女士特别热心,对待孩子也非常温柔细致,自己受过良好的心理学训练。

不过在回去路上,她接了个电话,然后冲着电话里面语气很重地说了几句,就挂了。我问她怎么啦?她特别不屑地说,没事,我们家孩子又闹了,我老公根本就管不住。

后来才知道,她有空花整个周末去做公益,却时常找不到几小时陪家人。

你不需要专门找到一家公益机构才能开始助人,不妨看看你身边的人,父母亲、你的弟弟妹妹、楼下送快递的小伙子、劳累了一天疲劳不堪而有点怠慢你的收银员、开“优步”又不小心走错路的司机……

今年雾霾特别重,我们一位同事发起倡议,大家出门多带几个口罩,遇到没有口罩的环卫工人、老人、孩子随手送一个,这就是大范围。这善意形成了“涟漪效应”,我们买了很多口罩放在公司,支持大家多拿多送。

3.有意识地去做,多种类地去做

每周找一天时间,专门告诉自己:今天我要做一件大的,或者几件小的好事。还记得幸福鸡尾酒吗?(见文章14-3)你最好选择那些新奇的,与众不同的善意行为来做,这会让你的幸福感进一步提高。

4.一个提醒:别过头

说了这么多善意的好处,最后的提醒是——别过头。很多人在助人这件事上做过了头,有人变成了被道德绑架,有些人则是割肉型的助人。

区分是助人还是自虐,有2个标准:

第一: 是否是自愿自发。 非自愿自发,被道德绑架的助人只是还债。

第二: 是否可持续。 自虐型助人者往往过多投入,甚至耗竭自己,其实他们只是需要“被需要”罢了。

一个总结

“施比受有福”能被心理学实验验证。助人不仅对别人、对社会有好处,对于自己的幸福都大有益处——它是一件做了就有收获,不需要等待回报的事。当我们助人的时候,身上会分泌催产素,让我们变得幸福宁静起来。

更好的助人方式有:1. 从小事开始;2.从身边人开始,扩大范围;3.有意识地去做;多种类地去做。4.自动自发地去做,可持续地去做。

我们家楼下过道的小屋子,住着一位清洁工人,他的脸应该是被烧伤过,眉目都变形了,小孩子们都很害怕,每次经过都加速跑过尖叫。弯弯也一样。

善行有神奇的力量——它能让人宁静,战胜恐惧——我们经常让弯弯把家里吃不完的东西,或者用不上的衣服送给他,他非常高兴。终于有一天,弯弯开始叫他猩猩叔叔,从此再也不害怕了。

善行有神奇的力量。

results matching ""

    No results matching ""